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,不少女性朋友会感觉小腹像被电钻穿透,腰酸得直不起来,甚出现恶心、头晕等症状—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痛经。据临床统计,超过60%的女性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痛经困扰,其中约10-15%的人症状到影响正常生活。那么,这种伴随女性大半生的生理现象,到底是怎么发生的?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?
原发性痛经是常见的类型,通常从初潮后1-2年开始,主要与子宫内膜分泌的前列腺素过多有关。这种物质会引起子宫强烈收缩,周围血管导致暂时性缺血,从而产生剧烈疼痛。而继发性痛经则多由盆腔疾病引起,如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子宫腺肌症等,这类痛经往往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:疼痛程度逐月加重;非经期也有盆腔疼痛;伴有异常出血或等情况。早诊断、早治疗可以避免病情恶化。
对于轻中度痛经,可以尝试这些居家调理方法:用热水袋或暖宝宝热敷下腹部15-20分钟,温度保持在40℃左右佳;适量饮用生姜红糖水,姜中的姜烯酚具有镇痛作用;练习瑜伽中的婴儿式、猫牛式等舒缓动作,能放松盆底肌肉。
在饮食方面,经前一周开始减少咖啡、酒精等刺激性饮品,适当增加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三文鱼、坚果等食物。有研究显示,坚持三个月每天补充300mg镁元素,可使痛经程度降低30%左右。
当疼痛难以忍受时,合理使用止痛药是有效的选择。常见的布洛芬、萘普生等非甾体药,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。建议在来临前1-2天开始服药,会比痛起来再吃更好。需要提醒的是,连续服用不宜超过5天,有胃溃疡、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。
有些女性担心吃止痛药会成瘾,这其实是个误区。上述非处方止痛药并不含成瘾成分,在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比"硬扛"更有利于身心健康。当然,如果某种药物不佳,应该及时复诊调整方案。
关于痛经流传着各种说法:"生完孩子就不痛了"、"结婚后自然好转"......事实可能让你失望。确实有部分女性在分娩后痛经减轻,这与宫颈扩张有关,但并非人人如此。而"结婚能治痛经"更是没有科学依据,规律的性生活可能缓解部分人的经期不适,但绝不是治疗方法。
另一个常见误区是"痛经忍忍就过去了"。长期重度痛经可能导致慢性盆腔疼痛、焦虑抑郁等问题。当疼痛影响工作生活时,建议到正规医院妇科就诊,通过B超、激素检查等手段明确原因。
改善痛经需要长期调理:保持每周3次、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,能促进内啡肽分泌;每天7-8小时睡眠,经期避免熬夜;学会压力管理,长期紧张会加重疼痛敏感度。有数据显示,持续半年规律运动的女性,痛经发作频率可降低40%。
后要提醒的是,每位女性的生理特点不同,治疗方案应该个体化。如果尝试多种方法仍不,建议到医疗机构进行系统评估。记住,痛经不是你必须忍受的宿命,科学应对能让每月的那几天不再可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