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总感觉胃胀气?吃完饭就反酸?这些可能是肠胃发出的求救信号。据统计,我国约有1.2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肠胃疾病。今天我们就来,当肠胃闹脾气时,该怎么科学应对。

很多人把胃疼、腹泻当成小事,忍忍就过去了。但内科医生提醒,长期忽视肠胃不适,可能引发更的问题。正常的肠胃应该有这些表现:每天规律排便1-2次、饭后不会明显胀气、没有经常性的反酸烧心感。

1. 饮食要定时定量:避免饥一顿饱一顿,建议每餐吃七分饱,细嚼慢咽。早晨7-9点是小肠吸收营养的黄金时间,一定要吃早餐。
2. 这些食物要少吃:辛辣刺激食物、过冷过热食物、碳酸饮料都是肠胃"天敌"。肠胃敏感的人还要少喝浓茶和咖啡。
3. 腹部有帮助:饭后1小时,可以顺时针腹部,促进肠胃蠕动。方法很简单:手掌放在肚脐周围,轻轻按压画圈。
4. 适当运动促消化:散步是好的"肠胃操",建议饭后休息半小时后,慢走20-30分钟。
5. 充足睡眠:熬夜会影响肠胃自我修复,尽量在23点前入睡。

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及时到内科就诊:持续1周以上的腹痛、排便习惯突然改变(如便秘腹泻交替)、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、带血或发黑。40岁以上人群,建议每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。
误区一:喝粥养胃。实际上长期只喝白粥反而会削弱消化功能,应该粗细搭配。
误区二:吃素就不会胃病。错误的素食搭配同样会加重肠胃负担。
误区三:胃病都是吃出来的。情绪压力、过度劳累同样会伤害肠胃。

上班族是肠胃问题高发人群。建议在办公室准备一些苏打饼干,饿的时候垫一垫;工作压力大时,可以试试腹式呼吸:吸气时鼓肚子,呼气时收肚子,重复5-10次。中午有条件的话,好平躺休息15分钟。

每天早晨起床后,空腹喝一杯温水(不超过200ml),可以唤醒肠胃。这个习惯坚持一个月,很多人反映消化确实变好了。但要注意,水温不宜过高,与体温相近好。
肠胃健康关系到全身营养吸收,千万别等到出问题才重视。养胃是个长期过程,需要耐心和坚持。如果症状持续不见好转,一定要及时就医,让内科医生帮你找到问题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