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40岁那年做的腰椎融合手术,如今10年过去了,想和正在考虑骨科手术的朋友真实体验。如果重来一次,我依然会选择手术,但一定会花更多时间筛选医生——当年就是太着急,光顾着解决疼痛,没仔细研究医生的技术背景。
手术确实缓解了我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疼痛,但也留下些小问题:阴雨天手术部位会隐隐发酸,弯腰幅度不如从前。后来认识不少病友才知道,他们术后得更好,关键差别在于主刀医生的剥离技术和固定方案。有二十年经验的骨科告诉我,现在3D导航辅助手术能大幅降低神经损伤风险,可惜我当年没赶上这项技术。
明显的是体力下降,以前能连续徒步3小时,现在1小时就得休息。医生解释这和年龄增长有关,但手术部位肌肉粘连确实加速了退化。不过换来的是不再半夜痛醒,能正常接送孙子上下学,这样的交换我觉得值。要提醒的是,术后五年内我都严格避免提重物,连买菜都用小推车,这对保护内固定钛板很重要。
我的左脚趾今有轻微麻木感,复查时拿着当年的手术影像指出,这是不可避免的神经牵拉伤。好在不影响走路,就是泡脚时要注意水温。现在医院都用术中神经监测设备了,能实时预警风险,年轻人做这类手术比我那时更。
1. 少对比三位医生的,重点看他们做同类型手术的五年随访数据;
2. 问清楚用的是传统开放式还是微创术式,创口越小越快;
3. 术后计划比手术本身更重要,好的医院会配运动治疗师。
保守治疗半年无效、影响生活的患者才建议手术。我邻居62岁做完膝关节置换,现在每天跳广场舞;但另一个32岁小伙子的椎间盘突出,通过牵引和核心训练就了。记住:手术是后选项,不是变年轻的捷径。
、上海这类骨科强项的医院,每年开展上千例脊柱/关节手术。如果考虑专科医院,要看是否有JCI认证。价格方面,单纯椎间盘手术约5-8万,关节置换在10-15万区间,千万别被"3万元快速手术"的迷惑。
后想说的是,骨科手术能改善生活质量,但一定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。我50岁生日时去爬了黄山,虽然比别人多花两倍时间,但能重新站起来看,已经足够感恩。